匠心筑梦柔钢骨 创新实干勇争先
“一路走来,我一直将‘坚持’两字奉为信条。每天多一点坚持,多一点闷头苦干,总能出成果。”汪卫良今年45岁,是浙江省建材集团建筑产业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,也是一名钢筋“老兵”和管片生产“管家”。2021年4月,汪卫良入选新时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第三层次“浙江工匠”培养项目。从钢筋工学徒到钢筋班班长,从学习钢筋翻样技术到实现钢筋翻样技术转型,他用实际行动证明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”,用三十载描绘出一幅新时代工匠画像。
苦干实干 巧干为先
1993年10月,汪卫良进入当时的省建筑构配件公司当钢筋工学徒。在学习绑扎钢筋的初始阶段,汪卫良与许多学徒一样面临不熟悉绑扎过程、没有钢筋弯折手感、缺乏实操经验等问题。“划线、弯箍、切割、绑扎……一系列常规工序在当时的我看来是纷繁复杂的。力气不够、手法生疏等,都让我觉得自己拖班组后腿。”凭着踏实肯干、好学好问的劲头,当时18岁的汪卫良对自己要求近乎苛刻。每天下班,他都会坚持待在办公室,查阅施工资料和理论书籍,钻研施工图纸,往往一学就是深夜,或是跑到经验丰富的师傅们的宿舍里请教学习——他笑称自己这是“笨鸟先飞”。
在一次次实操中,汪卫良通过苦干实干,渐渐摸出了钢筋翻样的门路,并叩开了技艺创新的“巧干”之门。2008年杭州地铁1号线钢筋图纸会审中,他提出由“7字”筋替代原图纸中“U型”筋加双拉钩的连接模式,经实际试验,不仅钢筋笼一体性有所提升,还大大降低了材料成本,整个项目累计节约钢筋180余吨,合计人民币100多万元,得到了业主、施工单位的一致好评。2009年在地铁管片钢筋操作过程中,他发现由于钢筋含碳量和肋边大小不同,滚弧之后个体差异大,质量不稳定,他苦思冥想,提出滚弧机增加小滚轮技改方案,技改完成后,钢筋滚弧质量大大提升。
10余项授权专利,1项发明专利,参与编制《装配式工程围墙》企业、行业标准……生硬的钢筋在汪卫良手里玩出了新花样。
十年磨剑 朝乾夕惕
十年磨剑终成锋,一朝破竹势如虹。业务上的精益求精,让汪卫良荣誉满怀。2007年“中央企业职工技能大赛”浙建集团钢筋工选拔赛中,被浙建集团授予“技术操作能手”称号;2013年被评为“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劳动模范”;2017年被评为浙建集团“节能减排岗位能手”;2019年被授予“浙建匠师”;2020年荣获“浙江建设工匠”称号……这些荣誉的背后,藏着一个普通钢筋工永不服输的韧劲。
2010年,汪卫良所在的地铁管片公司成立“远征队”,赴哈尔滨参与“文昌高架桥”I标箱梁及板梁预制重点工程建设。得知此消息,他主动请缨,勇挑重担,远赴“冰城”哈尔滨。恶劣的天气状况,艰苦的工作环境,稀缺的设施设备,并没有难倒这个看似平凡的钢筋工。整整三个月来,汪卫良身兼数职,独立承担起了整个梁板厂的钢筋翻样、质检和施工安排等工作。当时施工过程中最棘手的是桥面板的宽度、长度不规则,必须要有人进行反复核准。汪卫良一个人对上万根钢筋一根一根翻样检验,凭着“不达目的誓不罢休”的执拗,与工友们咬紧牙关,夜以继日地进行施工建设,最终顺利完成了286榀梁板和29榀小箱梁的预制任务,顺利完成工程交接。
近年来,汪卫良带领团队先后参与杭州地铁1-8号线、杭临线城际铁路、亚运会配套工程等多个重点工程建设的生产任务,累计完成管片生产逾14万环。
终身之计 莫如树人
驻扎生产一线三十年的汪卫良,如今已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生产与安全管理者,同时也是“浙建红宣讲员”。作为一线成长起来的职工,他经常结合“班前十分钟”“劳模工匠进车间”,面向一线工人、党员、团员青年开展主题宣讲,号召大家立足企业,爱岗敬业,主动作为,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。2019年,“汪卫良工作室”正式挂牌成立,旨在传承匠心,选树人才。成立以来,他秉持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”的理念,耐心传授其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各项技能,分享其摸索出的钢筋翻样经验、管理经验等,为企业培养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技能人才,默默耕耘,不知疲倦。他经常跟徒弟说:“人外有人、学无止境,唯有坚持,唯有不断打磨,才能不断接近‘精技精艺’的天花板。”2019年团队成员叶开通被授予“浙建匠师”,赵明寿、冯明水、吴承荣、贡丽军被授予“浙建匠才”……至今,他已培养出徒弟15人,其中多数已成长为班组长、高技能带头人或管理骨干。
“我知道,荣誉是鞭策,更是使命,信任之下,我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,以身作则,发挥传帮带作用,做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者。”干一行、爱一行、钻一行、精一行。从汪卫良的身上,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建材人的成长历程,一个时代工匠的榜样力量。